都说上海还是一个可以行走的城市,楼与楼之间有小路,只留给行人。小路,巷子,人的脚步但凡踩在地上,就有生活的烟火气在蜿蜒。
在上海弄堂,总让人愿意在市井里举起相机的,让人静下心来去寻找它的根基脉络,去找寻奠定这个城市味觉的食物。也许质朴简单的,也许工艺复杂,但它一定传承着匠心。
1.咸豆浆
咸豆浆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汤之于河南人,豆汁儿之于北京人,是永存记忆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宽口浅底的蓝边大碗里,都是实实在在的食料。一勺酱油一勺醋,一撮榨菜一撮葱,最为讲究的上海人,还会再搁点紫菜虾皮。
豆浆烧得滚烫香气浓郁,功夫好的老师傅,舀上一大勺,乳白的热豆浆如同瀑布般下落,倾入碗中,瞬间起花。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切寸许,泡入碗中,人间美味哪里还需要思量?
美食导航:桃园眷村(地道的上海味道,分店很多)
2.猪油菜饭
猪油菜饭一定是不少老上海人的童年回忆,至今,这道简单却不简陋的美食依旧占据着人们的心。
将从充满烟火气息嘈杂的菜场买回的咸肉切成一片片肥瘦皆宜的肉片,唯有这样浓缩了时间精华的咸肉片才能恰恰好地吊出菜饭的鲜香。
新鲜翠绿的青菜切碎炒的油光发亮,和米饭搅拌在一起,加入一点点的猪油,和饭一起烘熟。最简单却又最美味的香气扑面而来。
美食导航:赵小姐不等位(分店也很多,很多人去他家点这道饭都吃出了回忆)
3.鸡鸭血汤
城隍庙汇集了上海许多地道的小吃,鸡鸭血汤恰恰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世纪早期一个叫许福泉的小贩首创,他使用一个俗称“铁牛”的深腹铸铁锅烧汤,中间用铝皮隔开,一半烫血,另一半用鸡头鸡脚吊汤。
有客人光顾时,就从盛器里拨些许鸡心、肝、肫、肠和鸡卵,最后再浇上一勺血汤,撒上一把葱花,淋几滴鸡油。鲜嫩、滑爽的口感加之实惠的价格,一直受到老上海人的青睐。
美食导航:上海城隍庙
4.油墩子
作为老上海街头的小吃,油墩子的身影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唯有在老巷子或者景区才能闻到这股熟悉的味道。
经验老道的师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面糊糊浇进圆槽形的铁容器里,放上细细切好的萝卜丝,再仔细浇上一层面糊,放进油锅里炸。出锅的油墩子搁在油锅上端的铁丝网里“滋溜溜”地沥着油,这香味早已远远传开。
美食导航:上海1号茶餐厅(团长已经很久没在巷口看到这个美味了,这家的油墩子味道还不错,亲们可以去试试)
5.擂沙圆
擂沙圆相传起源于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楼的一位雷姓老太太,真实性无从考量,但这样的美食一定是来源于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吧。
选取崇明县大红袍赤豆浸泡两小时后,入锅加清水煮酥,装入洁净口袋内,扎好口挤干水分,入烘箱中烤干燥,取出磨成细沙、晒干成紫红色的粉。每一个步骤都用心至深。
然后,把包有鲜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馅心的糯米汤团煮熟,沥干水分,在紫红色的豆沙粉里浅浅滚一遭,便成了如今有名的擂沙圆。这种汤团,既有糯米的清香又有赤豆的香甜,冷热皆宜。
美食导航:乔家栅食府(现在的乔家栅食府的菜单上已经木有擂沙圆这个菜单了,但是有改良后的传统汤团,价格不贵哦!)
6.条头糕
南南北北,从古至今,糕点一直是中国人最拿手的点心。在连街头小吃也要讲究小资情调的上海,到了甜点也是贯彻到底。
条头糕,上海人钟爱的甜点之一。从外皮到内陷,都花了足够的功夫去装点。外皮用细磨的糯米粉糅合而成,口感软糯香甜,红豆沙是传承历史最久最为经典的内陷儿,上面再撒上些许秋天晒干的桂花末,不止是味觉,视觉也得到了百分百的满足。
美食导航:沈大成(右下角就是他们家的条头糕,比较出名,超便宜,也超好吃)
7.粢饭糕
小时候,放学回家,总要在路边买块粢饭糕垫垫肚皮顺便解解馋。喷香的糯米被炸的焦脆金黄,满嘴留香。
洗净的大米和糯米一比二混合放入清水中浸泡吸收一个晚上,放入电饭煲中烹饪熟软散发出稻香之后,稍等冷却,再撒入翠绿的葱花和透明的盐粒,慢慢搅拌均匀。
然后将其实实地压入涮好一层油的保鲜盒,放入冰箱里冷冻半小时后取出,切成四四方方厚薄1.5cm的薄片。最后再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捞出沥油,保留着大米糯米原始的香气,葱花和盐粒淡淡的调味穿插其中,与舌尖相遇触动味觉~
美食导航:如果你发现有家早点铺子在现烘烧饼、炸油条,恰好又有一个大木桶摆在边上,恭喜你,你找到正宗的上海粢饭了,吃这个美味需要运气哦!(另外悄悄告诉你,如果真的很想吃又碰不到,那就去老上海弄堂菜馆吃饭的时候顺便点个粢饭糕吧!超有味!)
8.崇明糕
俗话说:自有崇明在宋朝,同龄就是崇明糕,要吃崇明甜糯糕,还是自家屋里糕。做成小圆桌面大小的崇明糕,需要全家人一道坐下来吃,因为这还蕴含着圆满幸福的美好祝福。
说起崇明糕的做法,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人能跟你说上个三天三夜,糯米怎么选?和粉的时候加多少比例的水?火候又该如何控制?看来崇明糕最正宗的做法永远在老上海人的心中,传承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还有这一道继承和融合的软糯香甜的味道。
9.梨膏糖
“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
梨膏糖的历史也是有1300年之久,这门手艺的生命力至今依旧旺盛,因为其美味的每一瞬间无一不是用心创造的。从煎液、浓缩、到划切、包装,每一道工序都繁复琐碎,每一次料都优质淳朴。
美食导航:上海城隍庙
10.鲜肉月饼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中秋节吃鲜肉月饼,一定是必备的功课。光是看看南京路上大排的长队就知道鲜肉月饼在上海宁心目中的分量了。
刚出锅的鲜肉月饼,一口下去,酥脆的饼皮上浸满了鲜美的肉汁,伴着一整块鲜肉,那味道老好了。
鲜肉月饼的酥皮是其一大特色,但外皮制作可是一道需要考验功夫的环节。饼皮要先用水油面团包裹油酥面团,经反复折叠擀压,让酥皮层数在10层以上,如此一来外皮才能酥脆有韧。
美食导航:真老大房(专门卖上海土特产以及各种美味食品的一家人气老店,招牌就是鲜肉月饼,排队哦!)
所谓的"人间烟火"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乐趣,并不是钢筋铁骨的大厦和锦衣玉食的幻象,而是来自一碗小馄饨里,热汤里泛着细细油花的光晕,一咬一包鲜汁的肉馅和如金鱼尾巴一般摇曳的绉纱馄饨皮。
也来自那一块被捶打和拍松过的猪排外面,裹得细密得金黄的面包粉薄壳,和蘸过"泰康黄牌"的临近骨边的肥瘦相间的那一口。
在这些市井味十足的上海食物里,各自独立的陌生人,因为相似而相识。就好像那些由食物串联起来的冷暖人生,在深夜寂静时,让你痛快的流泪。
食物能带来的幸福感,大概就是因为人情混杂其中吧。
对此,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