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王村随手拳
■赵县纸扎艺术品“西游记唐僧师徒4人”
■赵州桥
石家庄市赵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宏志:赵县古称赵州,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在历史上做为郡州治所的时间长达1500多年。拥有国保文物6处、省保文物6处。赵县是千年古县、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赵县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非遗9项,市级非遗6项,县级非遗47项。赵县是国家命名的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中国雪花梨之乡、中国优质梨果生产基地重点县、全国经济示范县。
赵州桥的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州桥的传说远在北宋时期(大约公元1100年)对赵州桥第二次修缮以后就开始流传。在1986年、1987年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中,对赵州桥传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收录在赵县《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赵州桥的传说》等书中,使之由口头作品过渡到文学作品,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下来。赵州桥上的驴蹄印和车道沟在大桥东侧,而东侧正是洪水冲撞大桥容易倒塌的地方,它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在“仙迹”的西面行走;而鲁班托桥的手印则告诉后人,大桥一旦出了故障,手印就是应支撑和加固的要害部位。后人为了保护修缮大桥,就利用了人们的迷信思想,秉承了这个既优美又科学的传说故事。
参观体验地: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作“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荣获石家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北王村随手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王村随手拳(俗称随手)是流传在赵县北王村一带的稀有拳种。“随手只在腕中存,输赢全凭进退身;形意变化散周身,冲空翻浪要尽心。”这是对北王村随手拳的形象概括。北王村随手拳祖师为山东人,清朝末年落户元氏县毛遗村,在他最初收的四名弟子中,就有北王村随手拳的一代宗师贾三子。贾三子学成后在北王村教拳,最初收有四大弟子,均成一代高手。此后,北王村随手拳代代相传,至今已在北王村传承了六代。“北王村随手拳”突出技击,无招无式、见招拆招、借力打力、随机应变、变化无穷。目前,北王村随手拳能够坚持习练者多已步入老年,最年轻的也已有50多岁。
参观体验地:赵县北王村
在赵县北王村,北王村随手拳第4代传承人、70岁的张换朝和第5代传承人张振要、张文乐等6人,以及第6代传承人贾彬华,都在致力于随手拳的教授与传承。每个周六、日,在北王村前街张换朝老人家,传承人会免费对前来学习随手拳的本村和附近村的中小学生进行教授。此外,在赵县兴华学校,张换朝、张振要和张文乐3位传承人受聘免费教授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学习随手拳。“我在花甲之年能把随手拳传授给更多的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第5代代表性传承人张振要对记者说。
赵州梨的传说: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县雪花梨有着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县百岁以上的老梨树就有3万多棵。传说中,赵州梨被奉为“神梨”“御梨”。大安一村是赵州梨的发源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的老百姓患上了咳嗽病,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见效,王母娘娘化装成老婆婆,拿着一棵树苗指导村里的人栽上,并告诉人们明年吃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可以治咳嗽病。因为它对百姓有利,人们就叫它“利树”,后来改为“梨树”。另有传说,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至赵县,咳喘病复发,被两位老人用雪花梨治愈,称赞赵州梨为“神梨”;魏文帝尝过赵州梨后下旨,让年年进贡“御梨”。至于为何叫雪花梨,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果肉洁白如雪。
参观体验地:赵县范庄镇和谢庄乡
在“中国雪花梨之乡”赵县,有25万亩梨树,年产量在62万吨左右,其中13.7万亩是赵县原产的雪花梨,古梨树主要分布在范庄镇11个村和谢庄乡17个村,以200年以下的三级古梨树为主,树龄500年以上的有15株,300年至500年的二级古梨树有160株,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梨树有15株,树龄最大的一株古梨树位于谢庄乡的董庄村,被誉为“千年梨树王”。此外,位于南庄村的古梨树群有古梨树3600多株。9月底,树上的梨都已采摘完,国庆假期到赵县,可以看看古梨树园,顺便买点新鲜采摘的雪花梨。
赵县纸扎: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县纸扎是流传在赵县县前村一带的一种主要以作物秸秆和彩纸为材料的塑形技艺,起源于唐初。王传琴是当今赵县有名的纸扎艺人,10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纸扎,由于伶俐聪慧、勤于学习,很快便掌握了纸扎艺术的制作方法。其代表作有:《八仙庆寿》《西游记》《宝莲灯》等。如今,王传琴把这种纸扎艺术传给了两个女儿——王青和王云卿,他的两个女儿立志要将“赵县纸扎”保护并传承下去。
参观体验地:赵县驿里街三宝画廊
在三宝画廊,展出有30多件纸扎艺术品,是由现年89岁高龄的王传琴老人和他的两个女儿共同创作的,代表作有“西游记唐僧师徒4人”“红楼梦金陵12钗人物”等。一件纸扎作品从画样到扎骨架等要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工序是扎骨架,将竹条通过弯曲、固定,扎出所需的形状来,然后再把画好的纸样糊到上面,骨架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外观形状。如今,市场对纸扎的需求越来越少,纸扎艺术也急需保护与传承。
石塔烧饼: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塔是赵县当地人的俗称,它的学名为赵州陀罗尼经幢,因石制似塔故称“石塔”,建于宋景佑五年(1038年),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塔烧饼因制作烧饼的薛家位于石塔附近而得名。赵县石塔烧饼为薛家8代祖传,是赵县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从前,薛家烧饼的配方及制作工艺秘不示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不断增加,薛家后人纷纷在县城内开办了烧饼铺,昔日的土炉子也换成了电烤箱。
参观体验地:赵县石塔路薛家石塔烧饼店
在赵县石塔路,有多家正宗的石塔烧饼店,都是薛家后人所开,为了有所区别,店名分别以薛少山、薛少成、薛瑞杰等制作人的姓名命名。薛家石塔烧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薛家油酥烧饼为纯手工制作,分为甜、咸两种。精选上等黄米、面粉、植物油等,经过和面、揉搓、上油、入炉等十几道工序制成。上等的薛家石塔烧饼外表金黄、层薄如纸、外酥里嫩,存放三至五天仍香甜可口如初,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
来源:燕赵晚报
记者:马冬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