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昆明的路上,我们经过了高183米的一座桥。从桥上往下看,绝壁百丈的感觉,腿忍不住发软。
陪着我们的杨哥说,桥没修之前,他从河这边到那边,要开车绕一个小时。
杨哥是收菌人。他经常就这样开着车,奔走在比这桥上绝壁更高的山路上,收来最好的野山菌,供给巴奴。
1
每年的6月到11月,尤其是7、8、9三个月份,是野山菌出产量最高的季节。
每到这个时候,在滇南的普洱,以及滇西的文山、大理、丽江、楚雄等地,都会有专门的收菌人从山民手中收购野山菌。
杨哥就是其中的收菌人。
那天,他带着我们,在全国最大的野山菌交易市场。一个个教我们认了个遍:这是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黑牛肝菌,熬汤最好,巴奴用的就是这种;
这是松茸,现在价格很贵,因为要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对环境要求非常高,为了采到最好的野山菌,采菌人经常要穿着蓑衣住在山上;这是青头菌、老人头……
近些年,收菌越来越不易:山上的林子长得越来越茂密,野山菌的产量渐渐少了。
菌子必须一阵雨一阵晴才行,如果连续下雨,就长不出来了,再加上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采菌人采到菌子之后都自己吃了,不再愿意大量出售。
而且,很多山民都更愿意卖给熟人,有些采菌人甚至根本不会卖给不认识的人。
为此,他经常要开车,到普洱、大理、丽江、楚雄等地,早早收购野山菌。过了这个时间,就很难买到了。
那天,回昆明的路上,我们路过了一座高183米的桥。
桥下有条河,叫“马过河”,汇入金沙江。杨哥说,桥没修之前,他从河这边到那边,要开车绕一个小时。
小时候,他们的上学路同样曲折艰辛,舍不得买鞋子,下课他就把鞋子背到肩上,跑回家洗了脚再穿。
如今,凭着聪明勤奋,他盖起了全镇上最好的别墅。
从桥上往下看,绝壁百丈的感觉,腿忍不住发软。杨哥指着桥上看上去挨着白云的山说,他经常要开车从那样的路上走过。
“你觉得害怕吗?”问他。
“开车的时候,精力集中,也不觉得。要是坐车,估计大多数人往下看一下眼,都要害怕。”
每年,他就是这样找到最好的野山菌,供应给巴奴。
2
从产地到餐桌,巴奴的野山菌需要经历的程序,远不止采摘和收购这么简单。
从采菌人手中收来的菌子,被运送到野山菌加工作坊,经由工人们纯手工刮净黑色的根须、分拣、切片,然后在特制的烤箱中烤干——每12公斤湿菌才能烘出一公斤干菌。
但处理干净的野山菌,并不是每个都能供应给巴奴的。这些专供巴奴的山菌,在杨兴美那里,都是要被“特殊对待”的。
每次收上来的货,他们还要重新加工一道。首先,是分拣再分拣。新鲜的牛肝菌,大概12公斤才能晒一公斤干的,而能供应给巴奴的,基本上是折合15公斤出一公斤。
每天,有十几个老阿妈,专一手工分拣,这些阿妈们,都是从小上山采菌的,分拣菌菇十几年,一眼就能分辨出菌子的好坏。
一般来说,经过分拣,山菌会被分成A级和B级,巴奴只选用A级的。
然后,从A级里再次优选出来最好的。选出的这些牛肝菌,闻上去有浓郁的清香,带着松林和大自然的特有的清香味儿。
在最后装袋前,野山菌还要经历一道特殊程序:在机器上过一遍,再由人工过一遍,筛掉可能的任何灰尘,最终出来的山菌,里边连一点的头发丝、渣渣、灰尘都不会有,所有可能的杂质,都全部过滤掉了。
“不知道谁家还会像们一样,选到最后连灰都没有了。”杨兴美笑着说,作为给巴奴供货了十五年的人,她也感觉到, 巴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给巴奴收货,她都是亲力亲为,而且每一票货都要反复验过才能发,否则心里就不踏实。
3
这些甄选出的最优质的野山菌,最终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巴奴的中央厨房,再经物流配送到各门店,经过数小时的精心熬制,变成餐桌上浓香的野山菌汤。
“巴奴用的野山菌,是最适合熬汤的美味牛肝菌,你看,这么多野山菌里,就捡出来了这么一点儿。为啥汤好喝?秘密就在这里。”杨兴美说。
从长居山上的采菌人,到四处奔波的收菌人,再到一双双手的分拣,最后再精心熬制,才是我们喝到的,巴奴最美味的菌汤。
从云南回来,我只想在去巴奴吃火锅时多说几次:“再加点菌汤好吗?”
文 | 李肖肖 编 | 阿宁
好食记为楚雄洁净烘箱号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