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

技术资讯

热门关键词:  工业烘箱  高温烘箱  产品  大型烘箱  台车烘箱  去氢炉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越来越轻薄的铜箔 越来越厚重的人生——记“青海高原工匠”李梓铭

作者: 小编 编辑: 小编 来源: 必一运动电热 发布日期: 2024-08-12
信息摘要: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越来越轻薄的铜箔 越来越厚重的人生——记“青海高原工匠”李梓铭李梓铭长期从事电解铜箔生产、技术、品质管理工作,熟悉铜箔产品及其上下游产业流程和技术,对电解铜箔行业有较深刻认识,推动形成优秀...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越来越轻薄的铜箔 越来越厚重的人生——记“青海高原工匠”李梓铭

李梓铭长期从事电解铜箔生产、技术、品质管理工作,熟悉铜箔产品及其上下游产业流程和技术,对电解铜箔行业有较深刻认识,推动形成优秀创新技术成果。

——青海省总工会推荐理由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只要干一行、精一行,我们也一样能在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

——“青海高原工匠”获得者、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锂电铜箔研发总工程师李梓铭如此说

李梓铭正在展示铜箔。殷之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爸爸,这纸是用来包巧克力的吗?”

李梓铭还记得,刚上小学的儿子第一次看到薄如蝉翼的铜箔时,一脸稚嫩地问他。

跟我们一样,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他也没想到,铜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新能源汽车,小到手机、电脑,都离不开它。

从实验员到质检员,再从技术员到如今的研究院副院长,参加工作14年来,在以微米计量厚度的铜箔世界里,李梓铭跟公司一道,不断进步。铜箔越做越轻薄,他的人生越来越厚重。

时代的春风

问李梓铭,干这一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感谢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我。”

锂电铜箔,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

在锂电池产品向体积更小、使用更轻便、能量密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时,对锂电池的厚度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铜箔厚度降低可以降低电池成本,另一方面,锂电铜箔厚度降低有利于提升能量密度。

铜箔越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就能越远。从6微米降到4微米,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提高5%左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铜箔极薄化是行业大势所趋。铜箔越薄,生产难度越大,在市场上越抢手,轻薄化锂电铜箔成为生产企业的竞逐赛道。

2017年,李梓铭成为技术部副经理。此时,公司了解到正在合作的一家国内龙头企业,其使用的锂电池一直依赖进口。

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研发新产品,李梓铭和同事一头扎进实验室。

“电解铜箔看似简单,但要做到超薄高性能且外观无瑕疵是非常困难的,它生产的核心壁垒在于电解液配方和设备调试。”为开发超薄高精锂电铜箔,李梓铭带着团队以原材料的选用、设备精度的调整、核心配方的优化为抓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上百组实验,经过一年时间的研发,产品性能取得重大突破。从8微米到6微米再到5微米,最终突破了4微米锂电铜箔量产,率先打破了国内极薄高性能铜箔零的突破。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我都在想怎么样能更薄,硬件、精度、稳定性能更好。一卷铜箔,原来能拉到一两千米,怎么样能拉到一万四千米、一万五千米?”

当第一套生箔系统稳定生产出卷长大于10000米的4微米极薄高性能锂电铜箔时,在现场的所有人无比激动与自豪。

“那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是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换来了‘高原铜箔人’的幸福时刻。”

研发成功后,李梓铭要做的就是将产品导入对方生产体系,实现量产。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产品质量达不到实验研究阶段的产品质量,往往会造成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转产那一个多月,李梓铭天天住在办公室,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

“从开发储备到实现量产,从零基础到填补行业空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不仅为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能源基础材料作了一些贡献。”

一个个创新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成为李梓铭努力的见证。2018年,他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1年,获得西宁市第六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短短几年间,获得6项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制箔车间。企业供图

放心的理由

问李梓铭,工作中听到最多的评价是什么?

他说:“放心吧。不管是同事还是领导,都觉得把事情交给我挺放心的。”

放心,是很多人对于李梓铭的评价。

2018年,公司接到一通客户电话,称其新开发的1260大宽幅高性能铜箔一上设备就会出现折痕。公司先后派出多批服务人员上门查看,均无功而返。

接到任务的李梓铭赶往现场。

“铜箔不像是买衣服,有XL,也有XXL,它的性能、宽度、厚度,没有标准件,都是独家定制。”仔细检查对方的工作流程后,摘下手套,李梓铭得出结论:是因为长途运输,铜箔的缠绕管芯发生了形变所以导致问题出现。由于每家客户的技术路线不同,对铜箔的要求也不同,针对新的要求要总结完善新的检测手段,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经过与客户在现场的详细交流,按照新定义的测试方法识别出问题做了临时围堵,同时要求厂内再供货时采用加强材料的管芯得以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外,李梓铭用自己的专业证明了产品质量,也赢得客户信任。在公司,李梓铭对工作从不马虎。

“记得那会儿我还是实验员,有一次领导问我一个产品数据是否准确,我的回答是‘主任,我测的,保证没问题’。”面对工作中各种细节,李梓铭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从我手中经过的产品出了问题我负责,不合格的产品决不能从我的眼皮底下溜出去。”

敢跟职务级别比自己高的人争论,底气来自过硬的专业能力。

2018年,公司年产1万吨电解铜箔项目建成。投产前夕,设备调试和工艺调试难题亟须解决。

任务重、时间紧、技术人员稀缺,再加上前期遗留问题较多,还要导入新型高抗复合添加剂……一个个棘手的难题落在了李梓铭肩上。

“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李院长及时理清思路,组建团队、培训人员、选拔骨干,开始向困难发起挑战。”今年35岁的张有勇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跟李梓铭共事多年,这次合作让他印象深刻。

白天,李梓铭手把手地传授新员工技术知识和作业方法,调试现场工艺;晚上总结经验,设计实验方案,策划第二天的工作内容,经常通宵达旦。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团队成功导入高抗复合添加剂,并实现批量生产。

“别看李院长性格豪爽、大大咧咧,其实他组织、领导、统筹能力很强,安排工作十分周全,能考虑到方方面面,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张有勇说,这些年,李梓铭带领他们完成8项科研攻关项目,开发了十多种新产品,累计为公司增收约9亿元。

2011年参加工作的莫延平2018年6月调入技术部,如今是技术部工程师。在她眼中,作为技术部负责人,李梓铭能力强、反应快。

“记得2019年,我参与的第一个大型高抗实验,是验证高延高展的铜箔产品。就像压面条一样,现场各组不断验证、调整、匹配,一旦出现问题,李院长随时解决。”铜箔表面氧化是最常见,最普遍,最难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铜箔表面氧化跟电流和烘箱温度有关,除了从源头系统查找外,还需要考虑现场生产的单机台情况。

“李院长能够准确区别原因,小范围锁定解决。整个过程稳准快!”

目标的力量

问李梓铭,他的人生规划是否一直这么清晰?

他想了想说:“不是,我从来没有设想过自己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只是一步步完成当下的小目标。”

2009年,20岁的李梓铭大学毕业,进入广东一家企业实习。分到班组后,除了班长,还有老师傅带着,入门并不困难。只是工作需要三班倒,相比学校的生活作息,初来乍到的李梓铭很不适应。

“要是能当个班长就好了!”李梓铭心里想着。

一年后,这家企业在青海建厂,李梓铭第一批报名。回来后成为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品质部实验室的一名实验员。全新的工作领域,一下子打开了李梓铭的好奇心,一边跟着学,一边追着问,很快就成长起来,没多久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当上了班长。

此时的班组有7个人,当上班长后,李梓铭觉得工作压力更大了。但困扰他多年的那个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能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李梓铭给自己定下了第二个小目标——当主任。

2012年,李梓铭当上了实验室主任;2016年底,任技术部经理;2021年,一心求突破的李梓铭被调往刚刚成立的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一职。

“职务不同,眼界不同,格局也不同。当员工,要站在班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班长,要站在主任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主任,要站在经理的角度考虑问题。”

相比之前的工作,研究院的工作更多更杂。现场新材料试用、新配方工艺研究、知识产权申报……每一项都得学习。

“研究院刚成立,很多内容都需要从头梳理。跟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方向性不一样。以前做技术时,只需要考虑产品持续改进优化。现在要学的东西多得多,得从创新,学术方面下功夫。”锂电铜箔基本上两三年就是一个迭代,慢了就可能错失机遇。李梓铭有自己的工作秘籍——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一个人不行就一群人。

虽然研究院只有19个人,但已经帮助公司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解决了不少问题。

“比如公司设立在惠州的研究院,一开始产品良品率只有50%,经过帮助调整,后来良品率达到90%。去年10月,湖北基地开机后,我们也派人前去跟进、调整。”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锂电铜箔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产品技术路线的市场竞争,也驱动企业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企业存活的核心就是不断开发,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要。让自己的研发成果转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让大家都能体会到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就像高性能的铜箔最终目标是提高电动车续航里程,技术落地是关键。”

有了新的平台,李梓铭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创新——一要帮助公司开源节流,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二要尝试新的生产方法,研制复合铜箔。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千兆瓦时),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据专业人员分析,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锂电池作为清洁能源存储和转换的关键技术,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青海作为清洁能源高地,拥有丰富的锂矿资源,在青海锂电产业链里,我们和本地上下游企业合作,补链、增链这条绿色产业,高性能极薄铜箔可以让锂电产业链更加强劲。”李梓铭说:“我希望这个行业的工匠越来越多。大家一起不负时代,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更好!”

【手记】小目标

说起这个话题,很多人都会想到几年前企业家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它一个亿。”其实这句话有个前提。“很多学生一见面就说我要当首富,我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王健林认为,“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目标,这是正确的,甚至想要做首富也不为过,但要慢慢来,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把先赚一个亿作为小目标,意思是先赚一个亿之后,再去考虑当首富。

一开始采访李梓铭时,听他侃侃而谈,总觉得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十分清晰的人。可聊着聊着才发现,原来在“青海高原工匠”之前,他的人生是由无数个小目标组成。

当班长、当主任、当经理……每个小目标都犹如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收获,对李梓铭来说,有数以万计的实验,有夜以继日的计算,更有年复一年中始终坚定的方向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长坐标,但方向由自己定义。李梓铭充满人情味的小目标实实在在。透过它,记者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但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所以,目标是不是“先挣它一个亿”并不关键,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让这个目标在具体化的同时具有可实施性,就像李梓铭的创新成果那样,重要的是能落地、转产。

你找到你的小目标了吗?(作者:咸文静)

咨询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