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我国各地亿万民众千百年来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方便食品。
烧饼起源于何时,至今并无明确说法。但烧饼的历史由来已久是肯定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 “饼法”一章,《续汉书》曾记载“灵帝好胡饼”,诗人白居易曾为此写下"胡麻饼样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清代刘鹗的 《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
烧饼是一种既廉价又美味的面食,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当作主食。一日三餐中都可以出现烧饼的身影,烧饼外酥里嫩、软糯适中、鲜香可口,而且还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馅料,油盐、白糖、五仁、水果、原味等,都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烧饼制作,一张炉子,一个案报,流水作业:香喷喷、油光光,有酥、有甜、有咸的大烧饼,令人垂涎欲滴。
烧饼,属大众化的烘烤面食,千百年来全国各地都有各地的做法和叫法。品种颇多,叫法不一,有大饼、烤饼、老烧饼、老面烧饼、传统烧饼、芝麻烧饼、油酥烧饼、起酥烧饼、掉渣烧饼、糖麻酱烧饼、炉干烧饼、缸炉烧饼、罗丝烧饼、油酥肉火烧、什锦烧饼、炉粽子、称奇火烧、牛舌饼等。
在泰州海陵人们对烧饼也极喜爱。对于这个平凡而又家常的食物,人们按烘烤方法分为“大炉烧饼”和“小炉烧饼”。
小炉烧饼
小炉烧饼
关于大炉烧饼,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一段话说:‘炉丈八十,人入炉中,左右贴之,味香全美,乃为人间上品。’《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据记载:泰州具有特色的传统食品大炉烧饼,小磨麻油亦以坡子街的为最。清末时挡军楼东侧湾子街口的火炉烧饼,馅用酥与豆糖及葱油之类,大炉中用草烧烤成,味美诱人。
在泰州海陵烧饼之所以称为大炉烧饼,并不仅仅因为烘烤的炉子大,更重要的是讲究用麦杆草作燃料烘烤而成。用麦杆草作燃料烘烤的烧饼,没有煤炭的烟火味,干净、卫生,充满着麦面和芝麻的醇香。所以泰州海陵人都喜欢吃这种大炉烧饼。
泰州海陵大炉烧饼的炉子
泰州海陵大炉烧饼的炉子
在泰州海陵烘烤大炉烧饼的炉子,高有两米,宽达一米五,拱券形洞口能容纳一个上身赤膊的成年人进入(赤膊虽属不雅,但决对是工作需要,用现在话说,也是拼了)。
师傅准备将饼坯贴入炉内
师傅将饼坯贴入炉内
师傅将饼坯贴入炉内
师傅将饼坯贴入炉内。稍不注意炉口会烫到膀子和后背。从图中可见师傅上臂烫伤的红斑
每天师傅会早早地用麦杆草作燃料将炉子预热,然后师傅站在炉前,拐腰进入炉内,将做好的饼坯上中左右贴到炉壁上。饼坯在大炉的膛腔内接受火的烘烤。为了保证膛腔下方饼与上面的饼,烘烤不到的或烤得不足,师傅会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香喷喷的诱人烧饼。经过28分钟左右的烧烤就可以出炉了。
师傅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
师傅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
师傅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
师傅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
师傅用点着的麦杆草梱在大炉内转着烘烤,保证每个饼都熟透,皮酥。
泰州海陵烧饼制作非常讲究
旧时泰州海陵烧饼制作非常讲究:头天下午和面烫酵、凉面、拌入酵头,成大块的面团用棉被包盖好静置一夜以利发酵。第二天凌晨将发酵好的面团点碱,搓揉;反复搓揉后分成一个个剂子,用响子将剂子反复两三次压平,然后包上各种已准备好的馅料,再用响子将包好馅料的饼坯碾平,刷上糖稀,撒上芝麻,同时用刀将各种馅料的饼坯点上习惯成自然的记号。至此才会将饼坯,交由师傅贴到大炉内。
反复搓揉后分成一个个剂子,
用响子将包好馅料的饼坯碾平,刷上糖稀,撒上芝麻
泰州海陵烧饼物廉价美品种颇多
泰州大炉烧饼的馅有很多种:插酥的、糖的、交盐的、葱的、萝卜丝的、龙虎斗的、荠菜的、野菜的、油渣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大炉烧饼只需三至五分钱。每天清晨,喜食者都会去按各人喜好选购,甚至不惜排队,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是很多市民的钟爱。
泰州海陵大炉烧饼,咬一口酥脆得满嘴掉渣儿,嚼起来,耳朵里“唰啦唰啦”响,吃完烧饼,舌尖在嘴唇周围意犹未尽地舔一圈,椒盐混合香味儿在后槽牙一点点渗进胃里。
现在流行用电烤箱烘烤烧〔烤〕饼,虽说环保卫生,但与麦杆草烘烤出的烧饼相比总觉得缺了的什么。为了吃到正宗的大炉烧饼,很多人宁愿多跑路,多走几条街,也心甘情愿,毕竟食为心之愿属,人之常情也。
声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