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

技术资讯

热门关键词:  工业烘箱  高温烘箱  产品  大型烘箱  台车烘箱  去氢炉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炉火中的锻造与新生

作者: 小编 编辑: 小编 来源: 必一运动电热 发布日期: 2024-06-08
信息摘要:
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五华铁匠制造兵器的场景。张炳锋 摄 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朱德接见五华铁匠的场景。张炳锋 摄 73岁的铁匠曾宪林与妻子正在打铁,他们坚守着一门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张炳锋 摄 辉骏集团的五金制造厂内,自动化的设备一字排...

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五华铁匠制造兵器的场景。

张炳锋 摄

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朱德接见五华铁匠的场景。

张炳锋 摄

73岁的铁匠曾宪林与妻子正在打铁,他们坚守着一门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张炳锋 摄

辉骏集团的五金制造厂内,自动化的设备一字排开,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郭思敏 摄

辉骏集团的小家电展厅,各式热水壶、电烤箱、电饭煲琳琅满目。 郭思敏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造器者,乃铁匠也。

午后,叮叮当当,一阵清脆的打铁声,打破了五华县河东镇老街的宁静。如今,打铁行业日渐式微,但五华仍有铁匠在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千百年来,五华铁匠在炉火中锤炼着力与巧、勇与毅。五华曾有“圩圩都有铁业店,处处可闻打铁声”的盛景,铁匠之乡誉满海内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更是走上了革命征途,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成为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

淬火炼器,为国为家。昔日之铁匠,今朝何处寻?日前笔者走进五华,探寻那延续千年的叮当声,如今在哪里回响,又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弘扬?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老行当

铁匠之乡誉满海内外

今年73岁的铁匠曾宪林,15岁就开始打铁,已有50多年的打铁经验,当地人都称他为老师傅。

行走在河东镇大新街,也叫老街,有不少生产、销售传统农具和日杂百货的店铺。突然打铁声响起,沿着声音寻去,只见有间打铁铺热闹非凡,它没有店名没有招牌,毫不起眼,但客人络绎不绝。

这便是曾宪林的打铁铺,虽然店面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堆满了打铁的工具或铁制品。

只见曾宪林右手握铁锤、左手持钳子,将一块经过空气锤碾压后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子落下的瞬间,火花四溅。

“改革开放前,我在广州做铁匠,主要是修理、制造农具。改革开放后回到家乡五华,就在老街打铁一直到现在。”曾宪林说,打铁是五华的传统技艺,他们家三代都是铁匠,一心一意干这行。

五华铁业历史悠久。据清康熙《长乐县志》记载:“在宋代,山多出铁,有炉在焉!”由此可见,五华在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时,已有铁业。

到了明代,五华铁业得到蓬勃发展。那时,五华属惠州府管辖,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共十八座铁炉,而长乐占有十一座。”长乐是五华旧称,可见明清时期的五华铁业,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

“学打铁不用拜师,也不需要识文解字,进门学拉火。当年给工资,什么时候掌握了技术,什么时候就可以挣钱养家。”曾宪林说,打铁这一行业成了旧时五华寒门小户的热门追求。

如此一来,师传徒、徒带徒,一代接一代;亲连亲、友教友,一辈又一辈。

走到哪,生意就做到哪。打铁的设备只需一担箩筐,挑上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钳子、铁锤,还有行李铺盖、锅碗瓢盆……一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流动的小工厂。铁匠每进一村,选一街头或路口,就地盘炉,“叮当”一响,就有生意可做。

“圩圩都有铁业店,处处可闻打铁声。”这便是五华打铁时的火热场景。为了找寻活计,五华铁匠常以三人一伙、五人一帮,走江西、过福建、穿州府,巡回经营,俗称为“打行炉”。

“我的父亲和爷爷曾经去江西‘打行炉’,当年很多人都走出去找活,往全国各地走。”曾宪林说,五华铁制品素来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畅销各地。

据介绍,民国时期,五华华城永利菜刀造型美观,钢水均匀,轻快耐用,畅销河源、江西、南洋一带。享有盛名的棉洋沙田锅鼎,体轻耐用、不易生锈,远销东南亚各地。

当时,水寨、河口铁匠擅制土枪。他们只靠铁锤、铁钳、台钳、锉刀、手钻等简单工具,就能制造粉枪、左轮、驳壳、七九步枪,其工艺精微几与洋枪相并,足见当时铁匠技艺之精。

真功夫

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

“世上三行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对于这句老话,五华铁匠深有感触。打铁老行当,不仅成为五华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更是在革命历史潮流中,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贡献了五华力量。

常言道,春天不摸篾,夏天不打铁。曾宪林说,熊熊燃烧的火炉让人热得整件衣服都湿透了。更艰辛的是,在打铁时,铁匠的手臂经常被飞溅的火花烫伤,但他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打铁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正是这种“硬打硬”的精神,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拿起铁锤闹革命,踊跃到江西、福建等中央苏区腹地参加红军。

驱车前往双华镇竹山村,革命老区村的风貌尽览无余。青山环绕的竹山阻击战纪念园上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里就是竹山阻击战旧址,我爷爷当时参加五华县农民协会,任赤卫队长。”陈子文烈士的后裔陈任宏说,除了竹山阻击战旧址,村里还有竹山兵工厂、第七苏维埃政府临时驻地旧址共3处革命遗址。现经修缮后,面貌焕然一新,前来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

笔者在现场看到,竹山兵工厂旧址再现了五华铁匠制造兵器的场景,铁锤轮番起落,铁匠挥汗如雨。

“当时招收周边及当地打铁工人,修造枪支弹药充实农军武装,壮大农军队伍,接应南昌起义军。”今年72岁的退休教师徐可楼说,后来被敌人发觉后派兵前来围剿,兵工厂转移至双华镇冰塘村棣华楼、八乡山镇等地继续生产。

1929年8月中旬,为解决苏区武器紧缺的困境,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古大存,指示设立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兵工厂,由五华梅林人古汉忠兼任厂长。兵工厂从五华招募了40多名铁匠,在大塘肚沥背油坊下垒筑起14座铁炉锻造枪械,日夜锻造枪械,翻造子弹。

多造一颗子弹,多消灭一个敌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修造了单响枪支100支,翻造子弹一大批,还有一大批刀戟剑矛、土炮,及时缓解了五兴龙游击大队枪弹武器紧缺的问题。

五华县党史办副主任江连辉介绍,在创建五(华)兴(宁)龙(川)兵工厂、梅县顺里村东江兵工厂、兴国官田兵工厂、闽粤赣造枪厂、赣南兵工厂、粤赣省兵工厂等的过程中,五华铁匠工人留下了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修造枪械的记载。其中马文、邱林华、刘愈忠、李继生等,还成为兵工武器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五华铁匠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是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在竹山兵工厂修缮旧址,一条标语如此写道,足见五华铁匠所作出的贡献。

新发展

五金行业向高端制造迈进

在水寨镇,有一条街叫作五金街,这个名字来源于周边发达的五金加工业。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五华涌现出一批“小五金”专业户。他们添置各种车床、钻床、电焊机等设备,生产各种传统小五金,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五华,传统的铁匠铺日渐式微,甚至逐渐消失。但是,五华的铁匠精神在五金行业得到传承和发展,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渗透在生产的全过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秉承五华铁匠精神的现代化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广东辉骏科技集团就是当地五金制造业的典范之一。

走进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辉骏集团”)展厅,各式热水壶、电烤箱、电饭煲琳琅满目,小家电产品一应俱全。

辉骏集团旗下的五金制造业,已有25年的历史。2007年,辉骏集团董事长周辉权,从深圳回家乡投入巨资兴建。除了五金制造业,还结合自身的五金制造优势,打造了家电产业,专业生产各式厨房小家电。

“我们的五金产业结合国内外技术,从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到生产,特别是不锈钢产品有独特生产技能,是珠三角地区家用小电器等五金行业最大的五金配件生产供应企业之一。”厂长彭赞成说。

创新驱动,让辉骏集团在国内同行保持领先地位。

“真空果汁机于2017年8月研发成功。这款产品榨的果汁,在24小时内能保持95%以上的营养。”彭赞成介绍,该产品是全球第一款小型家用真空果汁机,被全球最大的小家电公司法国SEB集团全球包销。

不仅如此,该集团还成功为日本“BALMUDA”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家用微蒸汽电烤箱,得到了全球市场的高度认可。彭赞成告诉笔者,该产品还引发了传统家电行业一次不小的震动。

辉骏集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研发生产的各类产品,尤其是厨房家电远销欧美以及世界各地。家用电烤箱产品更是占据日本43%以上市场份额,品牌合作商涵盖日本松下、东芝、三菱、虎牌、象印、美国沃尔玛、德国ALDI、法国SEB等国际大公司。

传统的五金行业,为何能在辉骏集团得到蓬勃发展?答案除了创新,还有一点就是铁匠精神。

笔者在辉骏集团的五金制造厂看到,自动化的设备一字排开,工人聚精会神,现场轰鸣声不停,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

“五金制造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产业,无论是产品的创新研发,还是企业的文化理念,都秉承了五华铁匠‘硬打硬、实打实’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更好。”彭赞成说,由数代能工巧匠传承下来的五金技艺,加以现代化的创新,让企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去年疫情以来,我们的订单不降反增,实现了翻倍增长。”说起企业业绩,该集团副总经理周慧丰一脸兴奋。他表示,受疫情影响“宅经济”兴起,很多人开始尝试制作美食。企业针对性地创新研发厨卫产品,畅销全国。据悉,该集团今年1月份出口额达13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210%。

从肩挑行担走四方,到家家户户办作坊,再到五金加工厂、高端制造业,五华的铁匠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弘扬,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满生机和活力。

◎故事

朱德曾接见五华铁匠

五华有铁匠之乡称誉,千百年来,五华铁匠在炉火通明、铁花飞溅的时光里,锤炼的不仅是一块块坚硬无比的通红铁坯,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的家国情怀。

淬火匠心留古青。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华涌现出大批会修造枪支的工人。在五华党组织的召唤下,他们踊跃到江西、福建等中央苏区腹地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作出贡献。

1930年初,五华河东籍的马文、马木松、周亚木等擅长铁业的42名工人,从五华出发,途经兴宁、寻乌,赣州,于1931年9月抵达瑞金。到达瑞金的这一天,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朱德总司令接见了这42人。

朱德亲切地说:“我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热烈地欢迎你们参加红军。我们红军在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的几万支枪,堆积如山不能使用,希望你们很快把这些枪械修理好,以便继续扩大中国工农红军,以便迅速打垮国民党的‘围剿’。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犹如旱禾见水啊!”当晚,朱德总司令还宴请他们,举行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看戏。

第二天,42名铁匠分成4个组,开始了7天夜以继日修理“病枪”,当时主要修造枪杆、枪膛、扳机等铁器部件。后来,他们中的36人留在江西,被安排到兴国兵工厂当修械员,另外6人被安排到福建兵工厂。

中央苏区兵工厂创办人之一刘愈忠,系五华县河东镇人。1928年4月,18岁的刘愈忠跟随其堂叔刘梅肩挑着工具远离家乡,到福建上杭农村学打铁修枪。刘愈忠等人到达福建上杭后,参加了红军。

1930年2月,朱德率部攻陷上杭,刘愈忠等70多人跟随红军走了60多里,到达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白沙乡。红军安排他们吃、住,刘愈忠等人则为红军修枪。不久,“闽粤赣造枪厂”的牌子在白沙乡挂了起来。

还有周鉴祥、邱林华、李继生等一批擅长枪械制造和修理的五华籍红军,不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还一直担任红军兵工厂的枪械修理工作。这些人后来均成为红军兵工武器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为中央苏区乃至共和国武器制造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咨询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