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玲留学日本又在上海当了8年记者,如今返漳开启“姐妹档”,做起法式烘焙和甜点——
“烘”出姐妹情“焙”感家乡好
王秋玲(右)姐妹在包装吐司
对于王秋玲而言,2020年显得有点儿梦幻。如果不是耳畔的乡音把她拉回现实,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在上海当过8年记者的自己,居然辞别“魔都”返漳创业,与妹妹王雅玲一道经营起一家法式烘焙和甜点作坊。
王秋玲是土生土长的漳州“80后”,老家在南靖县靖城镇。她曾留学日本,2012年归国后,成为一家日本媒体驻中国的记者。此后,她忙于工作,辗转全国各地出差成了常态,用她的话来说,自己就是个“空中飞人”。但在2020年,她给自己的生活按下了“慢放键”。
由于突发新冠疫情,王秋玲的工作量少了,春节后几乎都待在老家漳州。从天南海北出差转向端坐家中线上办公,王秋玲这个“空中飞人”落地了,竟由此萌生了辞去工作的想法。这一决定,自然没能获得太多亲友的支持,毕竟在众人眼中,那是一份薪酬诱人的工作。但从小就很有主见的她,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她明白,这并非一时冲动,因为她想专心做烘焙。
八年多的上海生活,面包已成王秋玲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她对烘焙的兴趣由来已久。十年前,当她和妹妹王雅玲同在日本留学期间,二人曾一同拜在日本茶道某流派门下,可谓师出同门。在那里,她们不仅对茶道的学习颇为上心,还对配茶的日式点心菓子情有独钟。王秋玲甚至鼓动妹妹到当地的菓子学校学习手艺,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开一家属于她们的作坊,品上自己做的地道菓子。
而真正让王秋玲决定从繁忙事务中抽出身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的梦想,和去年她到日本游历时听到的一场讲座有关。
王秋玲留学归来后,几乎每年都抽空到日本拜师访友。在那场偶遇的讲座上,主讲人画了一条线段,并在中间处做了个记号,随后问在场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如果线段代表一个人的一生,此时诸位自觉处于线段上的何处?”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主讲人说:“不论你年龄几何,你所处的点其实都在终点的前一点点而已。”
答案出人意料,给王秋玲内心极大震撼,引发她对人生对生死的重新思考:原来,主讲人是想告诉大家,谁也无法预知明天,所以大家都处在那个生命结束前不远处的点上,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些自己内心想做的、有意义的事。
回国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漳州慢节奏的生活中,王秋玲从开始的不太适应转而渐渐喜欢。所以,当她说出自己的烘焙梦想时,彼时刚好也辞去工作在家的妹妹与她一拍即合。
今年4月,王秋玲姐妹俩前往上海,学习烘焙和甜点制作。为她们授课的,是曾登上纪录片《风味人间》的法国大师。5月回到漳州后,她们租下位于芗城区万科里的一间店面。此后,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王秋玲姐妹俩深知,制售食物其实就是考量良心。为了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她们对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全部器具都经过严格筛选,小到一个打蛋器,大到一台烤箱,都精挑细选,选择更为环保的材质。如此一来,虽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大幅增加,但她们觉得踏实。
10月15日,“西司特”手工烘焙坊开张了,店名取的是英文“Sister”的谐音。30多平方米的空间,成了姐妹俩共同的“舞台”。工作台、厨房打扫得一尘不染,几十种器具摆放有序,所有器材都要提前严格消毒,食材杜绝以次充好……这不仅是她们对师命的遵从,更是对食物对顾客的尊重。在她们眼里,“如果无法做到极致,无法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如不开了。”
正是对品质的追求和负责,她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店里开始迎来回头客,甚至出现过临近打烊时,有人“闯”进来,一口气将产品全买走的现象。面对此情此景,王秋玲和妹妹仍不疾不徐,力求以手工还原食物最本真的味道。“烘焙是个技术活,有时候得提前一天做好发酵工作,而发酵过程中还得实时关注,因为温度和湿气一旦发生变化,发酵结果大相径庭,成品口感也高下立判。”王秋玲说,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所以和以前的工作相比,这其实也是一种忙碌,“但这种忙,是脚踏实地的感觉。”
从渐渐挥别往日“空中飞人”的快节奏生活,到如今与妹妹共同致力于烘焙事业,王秋玲返回家乡后,开启的是另一种全新的创业生活。如今的她们好好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醒来,慢慢开启一天的烘焙时光,潜心耕耘,轻装前行。
☉记者 朱俊辉 文/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
来源: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