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于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承载着战胜病毒的殷殷希望,目前正在被人类大规模接种。你接种过我吗?你了解我的“前世今生”吗? 我的前世,是一个直径约100纳米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年年末,我开始出现在人类视线中。我不断复制自己,制造了一支邪恶的病毒大军,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数千万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科学家把我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并将我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 科学家夜以继日紧急攻关,在实验室里对我展开密集研究。他们将我放在Vero细胞里培养,并从中选出一株适合制备疫苗的毒株——CZ株。从此,我与我的病毒家族决裂,走上了协助人类抗击疫情之路。 在疫苗生产车间,从 “孕育”到“出生”,我要经过六大步骤——培养、灭活、纯化、配比、灌装、包装。 制备新冠灭活疫苗,首先必须繁殖大量新冠病毒。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它可以经过多次分裂而不衰老,是最适合我繁殖的“土壤”。我被放置在隔离器中,通过密闭管道注入满是Vero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中。我悄悄地在这里快速繁殖,几天后,已经繁殖出无数个兄弟姐妹了。 我们一起通过密闭管道,来到另一个生物反应器中。一种特殊的灭活剂被注入,让我慢慢失去知觉,沉沉睡去……数小时过后,我从睡梦中惊醒,赫然发现自己已完全失去致病性,无法繁殖和生长,这时的我成了灭活液。 随后,我来到了纯化区的小屋。穿过各种各样的筛子和管道,我逐渐被浓缩,灭活剂和其他杂质陆续被去除。此时,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疫苗原液。 在疫苗配比区,工作人员将我和佐剂、稀释液混合在一起,我变成了疫苗半成品,进入冷库等待检验。 为了方便使用,人们给我设计了两种包装——一种是西林瓶。我住进去前,每个小瓶都要经过超声波预清洗、高温蒸汽冷凝水冲洗、压缩空气喷吹、350℃高温烘干等工序。在无菌灌装线上,我被机器快速注入一个个小瓶,随后被加上胶塞和瓶盖密封。一种是预充式注射器。由机器手臂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当我进入针筒后,机器就加塞密封,我便在这里与世隔绝了。 在包装线上,灯检是对我最大的考验。摄像头分别在不同角度和背景光下为我拍照,确保瓶中的我没有混入杂质、密封塞位置准确、瓶身没有划痕,不完美的我会在这里被开除出列。接下来,我被贴上印有品名和批号的标签,连同一张说明书被装进小小包装盒。每个包装盒上还印有一个专属追溯码,我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被发往什么地方,被谁接种了,通过这个号码很快就能查到。 装入小盒的我被10个一组放入中包盒,中包又被机器打成大包,随后进入2-8℃的冷库。 从细胞培养到疫苗成品,我经历了漫长的48天。每进入下一个环节前,质检员都会对我进行严格体检。只有每项指标都合格,我才能被允许最终出现在你们面前。 由于我需要在2-8℃的温度下保存,工作人员会贴心地在箱中放入温度检测仪,全程记录冷链物流中的实时温度。 冷藏货车将我送到一个接种点,等待接种的人排起长队,有的镇定自若,有的眉头紧锁,但眼眸中都闪烁着坚毅和希望。取出、抽拉、推送,我缓缓进入一个温暖的身体。 再见啦!我将从这里获得新生,一点一滴,为这个世界注入希望和力量! 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工作人员展示预充注射器剂型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3月23日,工作人员在科兴中维包装线上检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预充注射器剂型上的标签。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高速全自动预充注射器剂型包装线在进行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包装。 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科兴中维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培养的Vero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的状态(2020年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纯化区进行操作演练。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疫苗制剂车间内准备硅胶管道。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疫苗制剂车间检查西林瓶自动清洗机及隧道烘箱的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纯化区进行操作演练。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3月23日,科兴中维的全自动包装线为预充注射器剂型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安装推杆。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试运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内取样,检测Vero细胞的培养情况。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我是一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于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承载着战胜病毒的殷殷希望,目前正在被人类大规模接种。你接种过我吗?你了解我的“前世今生”吗? 我的前世,是一个直径约100纳米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年年末,我开始出现在人类视线中。我不断复制自己,制造了一支邪恶的病毒大军,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数千万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科学家把我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并将我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 科学家夜以继日紧急攻关,在实验室里对我展开密集研究。他们将我放在Vero细胞里培养,并从中选出一株适合制备疫苗的毒株——CZ株。从此,我与我的病毒家族决裂,走上了协助人类抗击疫情之路。 在疫苗生产车间,从 “孕育”到“出生”,我要经过六大步骤——培养、灭活、纯化、配比、灌装、包装。 制备新冠灭活疫苗,首先必须繁殖大量新冠病毒。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它可以经过多次分裂而不衰老,是最适合我繁殖的“土壤”。我被放置在隔离器中,通过密闭管道注入满是Vero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中。我悄悄地在这里快速繁殖,几天后,已经繁殖出无数个兄弟姐妹了。 我们一起通过密闭管道,来到另一个生物反应器中。一种特殊的灭活剂被注入,让我慢慢失去知觉,沉沉睡去……数小时过后,我从睡梦中惊醒,赫然发现自己已完全失去致病性,无法繁殖和生长,这时的我成了灭活液。 随后,我来到了纯化区的小屋。穿过各种各样的筛子和管道,我逐渐被浓缩,灭活剂和其他杂质陆续被去除。此时,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疫苗原液。 在疫苗配比区,工作人员将我和佐剂、稀释液混合在一起,我变成了疫苗半成品,进入冷库等待检验。 为了方便使用,人们给我设计了两种包装——一种是西林瓶。我住进去前,每个小瓶都要经过超声波预清洗、高温蒸汽冷凝水冲洗、压缩空气喷吹、350℃高温烘干等工序。在无菌灌装线上,我被机器快速注入一个个小瓶,随后被加上胶塞和瓶盖密封。一种是预充式注射器。由机器手臂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当我进入针筒后,机器就加塞密封,我便在这里与世隔绝了。 在包装线上,灯检是对我最大的考验。摄像头分别在不同角度和背景光下为我拍照,确保瓶中的我没有混入杂质、密封塞位置准确、瓶身没有划痕,不完美的我会在这里被开除出列。接下来,我被贴上印有品名和批号的标签,连同一张说明书被装进小小包装盒。每个包装盒上还印有一个专属追溯码,我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被发往什么地方,被谁接种了,通过这个号码很快就能查到。 装入小盒的我被10个一组放入中包盒,中包又被机器打成大包,随后进入2-8℃的冷库。 从细胞培养到疫苗成品,我经历了漫长的48天。每进入下一个环节前,质检员都会对我进行严格体检。只有每项指标都合格,我才能被允许最终出现在你们面前。 由于我需要在2-8℃的温度下保存,工作人员会贴心地在箱中放入温度检测仪,全程记录冷链物流中的实时温度。 冷藏货车将我送到一个接种点,等待接种的人排起长队,有的镇定自若,有的眉头紧锁,但眼眸中都闪烁着坚毅和希望。取出、抽拉、推送,我缓缓进入一个温暖的身体。 再见啦!我将从这里获得新生,一点一滴,为这个世界注入希望和力量! 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试运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内查看Vero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设置参数。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8月1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区内查看灭活罐试运行情况。 新华社发(刘沛诚 摄)2020年3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利用细胞工厂进行Vero细胞培养(早期实验室工艺)。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区内模拟新冠病毒接种操作。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区内进行设备的确认。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3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利用细胞工厂进行Vero细胞培养(早期实验室工艺)。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3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利用细胞工厂进行Vero细胞培养(早期实验室工艺)。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区内模拟新冠病毒接种操作。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3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利用细胞工厂进行Vero细胞培养(早期实验室工艺)。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规划艺术馆设立的临时接种点,接种人员在填写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2020年2月25日,工作人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P3实验室传递窗口接收刚刚从浙江省疾控中心运抵的疫苗生产用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新华社发(刘沛诚 摄)我是一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于疫情肆虐的危急时刻,承载着战胜病毒的殷殷希望,目前正在被人类大规模接种。你接种过我吗?你了解我的“前世今生”吗? 我的前世,是一个直径约100纳米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年年末,我开始出现在人类视线中。我不断复制自己,制造了一支邪恶的病毒大军,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数千万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科学家把我从病人体内分离出来,并将我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 科学家夜以继日紧急攻关,在实验室里对我展开密集研究。他们将我放在Vero细胞里培养,并从中选出一株适合制备疫苗的毒株——CZ株。从此,我与我的病毒家族决裂,走上了协助人类抗击疫情之路。 在疫苗生产车间,从 “孕育”到“出生”,我要经过六大步骤——培养、灭活、纯化、配比、灌装、包装。 制备新冠灭活疫苗,首先必须繁殖大量新冠病毒。科学家从非洲绿猴的肾脏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出Vero细胞。它可以经过多次分裂而不衰老,是最适合我繁殖的“土壤”。我被放置在隔离器中,通过密闭管道注入满是Vero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中。我悄悄地在这里快速繁殖,几天后,已经繁殖出无数个兄弟姐妹了。 我们一起通过密闭管道,来到另一个生物反应器中。一种特殊的灭活剂被注入,让我慢慢失去知觉,沉沉睡去……数小时过后,我从睡梦中惊醒,赫然发现自己已完全失去致病性,无法繁殖和生长,这时的我成了灭活液。 随后,我来到了纯化区的小屋。穿过各种各样的筛子和管道,我逐渐被浓缩,灭活剂和其他杂质陆续被去除。此时,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疫苗原液。 在疫苗配比区,工作人员将我和佐剂、稀释液混合在一起,我变成了疫苗半成品,进入冷库等待检验。 为了方便使用,人们给我设计了两种包装——一种是西林瓶。我住进去前,每个小瓶都要经过超声波预清洗、高温蒸汽冷凝水冲洗、压缩空气喷吹、350℃高温烘干等工序。在无菌灌装线上,我被机器快速注入一个个小瓶,随后被加上胶塞和瓶盖密封。一种是预充式注射器。由机器手臂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当我进入针筒后,机器就加塞密封,我便在这里与世隔绝了。 在包装线上,灯检是对我最大的考验。摄像头分别在不同角度和背景光下为我拍照,确保瓶中的我没有混入杂质、密封塞位置准确、瓶身没有划痕,不完美的我会在这里被开除出列。接下来,我被贴上印有品名和批号的标签,连同一张说明书被装进小小包装盒。每个包装盒上还印有一个专属追溯码,我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被发往什么地方,被谁接种了,通过这个号码很快就能查到。 装入小盒的我被10个一组放入中包盒,中包又被机器打成大包,随后进入2-8℃的冷库。 从细胞培养到疫苗成品,我经历了漫长的48天。每进入下一个环节前,质检员都会对我进行严格体检。只有每项指标都合格,我才能被允许最终出现在你们面前。 由于我需要在2-8℃的温度下保存,工作人员会贴心地在箱中放入温度检测仪,全程记录冷链物流中的实时温度。 冷藏货车将我送到一个接种点,等待接种的人排起长队,有的镇定自若,有的眉头紧锁,但眼眸中都闪烁着坚毅和希望。取出、抽拉、推送,我缓缓进入一个温暖的身体。 再见啦!我将从这里获得新生,一点一滴,为这个世界注入希望和力量! 2020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车间对西林瓶包装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人工抽检。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在科兴中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成品冷库内,成品箱中放有温度连续监控及超温报警设备。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成品冷库为产品发货做准备。 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1月6日,医护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临时接种点为接种人员注射新冠疫苗。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成品冷库为产品发货做准备。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医护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临时接种点为接种人员注射新冠疫苗。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成品冷库为产品发货做准备。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质检实验室内进行检验。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车间对西林瓶包装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人工抽检。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包装车间的全自动灯检机旁工作。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质检实验室内进行检验。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车间对西林瓶包装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人工抽检。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这是1月6日拍摄的科兴中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西林瓶包装线。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西林瓶装包装线上的疫苗包装质量。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车间展示西林瓶包装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自动西林瓶包装线上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标签。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2020年10月15日,工作人员在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制剂车间的配比间操作。 新华社发(杨劲奕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疫苗制剂车间的预充注射器剂型灌装车间内查看装量在线监测数据。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检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全自动包装线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2020年7月15日,科兴中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全自动包装线上,成品在接受药品追溯监管码扫码。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