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思维习惯中,遇到新的问题都倾向于用老的思维去解决,不是因为老的思维有多好,而是老的思维很熟悉很好使。
为什么大多家长都对孩子很管控,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
是因为我们对预设的那条路很熟悉,因为我们见过太多了,我们自己就是这么成长的,一代又一代都是这样走的。好好读书,考个功名,然后就平步青云,张灯结彩,光耀门楣。很是风光无限。
这个东西,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考功名这事已经一千多年了,就算未来的世界改天换日,读书这事总没错吧,最保守也能立足于社会能养活自己吧。
所以自打孩子会说话时起,就背唐诗就学习识字,就学算术。就算教育部门明令要求不允许幼儿园之前学习文化课,但依然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家长愿意啊,家长要求提前学的,生怕落了后,如果大家都不学,最好了,咱家娃就提前学,先把别的娃们甩几条街。你这样想,他也这样想,于是大家都热火朝天干起来。
其实,无论孩子提前学了多少,到小学二年级时都跟当初没有学过的娃,一个样。
我家孩子当年就是这样。因为读的是公办幼儿园,没有提前学过什么,私立幼儿园的孩子全部学了拼音以及一百以内的加减,所以在一年级时,确实不拔尖,但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全都赶上来了。
没有刻意做什么,也就是正常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而已,就这么自然而然就赶上来了。
就算很多家长都明白这个规律,依然不闲着,依然会教给孩子一些什么。我每天路过楼下的店铺门口,经常看到某家女店主在教自己大概两周岁的孩子识字。
这不是件好事。孩子的注意力是散的,强制一个幼儿去学习,如果是长期行为,就很容易让孩子跟学习之间建立了消极的感受,在孩子进入正常学习年龄时,对学习产生了本能的反感。
当然,就算你把这个道理讲给一些父母听,他们也不会认同。只要不是肉眼此刻当下能够看到的事实,他们都不觉得是真的。就像各种心理问题一样,只要不是身体发烧,不是什么地方红肿,不是什么地方流血,那就不是病。
2现在有那么多孩子厌学,因为打他们进入学校之前,就没能和学习之间建立好的关系和感受。他们一直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不怪他们,本来他们是有的,是我们成年人没有将这块宝藏保护好,丢失了。
我们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这条路很熟悉,以前那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能出什么大事?
很多很多年里,读书是和考试挂钩的,读书,读的其实是考试的书,是教材。
而现在,读书指的是学习,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扩展自己的认知,不是指考试。
如果说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在这个时代以及未来,不是以一纸学历就能够获得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有自发主动的能力、能自带发电机的人。
不是等着被安排。
如今的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一个人有持续成长能力才叫人才,教育不再指某个阶段。未来将会越来越淡化学历,而注重能力本身,至少,不唯学历论。
传统的职业我们都很熟悉,也基本能列举得出来,而现在的职业,已经多到令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工种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比如各种内容主播,比如解析书籍做二次生产等等,这都是新生的职业。
可我们还停在老路上。
老路依然在,但我们不能只认得一条老路,我们得学着往前走往前看,虽然老路很熟悉。
如果说多年前读书和命运紧密相关,现在,这两者之间早就松绑了。#育儿#
何向群,一个刚柔并济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