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

技术资讯

热门关键词:  工业烘箱  高温烘箱  产品  大型烘箱  台车烘箱  去氢炉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北京“煤改电”最新进展:平原地区村庄可能很快见不到煤了!

作者: 小编 编辑: 小编 来源: 必一运动电热 发布日期: 2024-06-09
信息摘要:
核心阅读:2018年,北京市“煤改电”工程进入第16个年头。目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推进285个村12.49万户的“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涉及昌平、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密云、顺义、延庆共8个区。工程完工后,北京电采暖用户将超过12...
核心阅读:

2018年,北京市“煤改电”工程进入第16个年头。目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推进285个村12.49万户的“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涉及昌平、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密云、顺义、延庆共8个区。工程完工后,北京电采暖用户将超过125万户,北京平原地区村庄将基本实现“无煤化”。

从2003年的北京胡同说起

冬天里的北京胡同。

家住北京西四北二条49号院的武丕显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打小听着胡同里的叫卖声长大,如今年已退休的老武喜欢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但唯独反感早些年间冬天飘满大院的煤烟。

“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大院里的人都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围着煤炉取暖。暖不暖和先不说,满屋子都是灰,烟气呛得人睁不开眼,吸到嘴里就感觉要堵着嗓子眼儿,难受着呢!”武丕显告诉记者,胡同里的“老北京”都不喜欢煤炉,弄得整个胡同“乌烟瘴气”,但毕竟是那个年代最为实用的取暖设施,“家家户户还都离不开它!”

早年间胡同里的运煤工。

老武所说的“那个年代”,至少要追溯到将近20年前。那时的北京,除了集中供暖区域外,大部分胡同中的平房都要在冬季使用燃煤取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清洁化用能也被越来越多人所推崇。据当时北京市发改委一位能源工作负责人介绍,北京在论证“减煤换煤”方式、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之初,曾提出过热力管线、燃气管线和电力线路三种方式,但前两者受投资、施工技术、保护古都风貌等限制被舍弃,“煤改电”成了最终选项。

“煤改电”成为“减煤换煤”主要方式。

北京市在2003年率先启动了东、西城文物保护区“煤改电”工程,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全力配合实施。这样一来,武丕显一家便告别了煤炭、煤炉,用上了电采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武丕显告诉记者,现在到了冬天,家里的温度可以达到20摄氏度,平时在家只用穿件毛衫,窗台上也看不到飘落下来的煤灰了。

2003年的“煤改电”工程,使东四、西四文物保护区内9439户居民告别了煤烟,用上了电采暖。良好的采暖效果,坚定了北京市政府和国网北京电力进一步推广“煤改电”的信心。

北京昌平供电公司员工正在进行“煤改电”施工。李强 摄

之后的几年时间,北京市告别散烧煤的家庭越来越多:2006年,南长街、北长街、什刹海、南锣鼓巷等文物保护区内,约2万户居民用上了电采暖;2010年至2013年,首都核心区约12.2万户居民所在地区也接连完成了“煤改电”施工;截至2015年年底,国网北京电力已累计完成东城、西城区31万户居民分散电采暖改造,基本实现首都核心区“无煤化”。

2016年~2017年,国网北京电力共完成65.9万户居民“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煤改电”总户数超过百万。这意味着国网北京电力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期间的“煤改电”规划,基本实现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房山、大兴平原地区“无煤化”。

2018年,北京市“煤改电”工程进入第16个年头。目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推进285个村12.49万户的“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涉及昌平、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密云、顺义、延庆共8个区。工程完工后,北京电采暖用户将超过125万户,北京平原地区村庄将基本实现“无煤化”。

群众们说:“煤改电”暖和、干净又省钱

“煤改电”工程已经在北京推广实施了16个年头,对于每一个用上电采暖的家庭而言,“煤改电”带给他们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国网北京电力员工向居民讲解电采暖使用事项。郑永生 摄

当记者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崔家楼村见到86岁的刘淑敏老人和丈夫张万宗时,老两口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两年使用电采暖过冬。

“我们老两口一直独自生活,过去用煤炉取暖,儿女们总是在秋天就帮我们准备几吨散煤,让我们过冬烧炉子用。虽说买煤、运煤不用我们管,但到冬天烧起炉子来,砸煤、添煤还是我们老两口的活儿,累着呢!”刘淑敏回忆说,过去每年冬天,第一件事就是砸煤、添火,“煤块要砸碎了才能放到炉子里烧,烧完了还要往外运煤渣,一桶煤渣一二十斤,每天要运好多次。”

如今,老两口再也不用围着煤炉子过冬了。2016年供暖季前,国网北京电力对崔家楼村进行了“煤改电”工程施工,刘淑敏老两口90平方米的家中装上了空气源热泵。张万宗告诉记者,过去的两个供暖季,家中的温度都维持在20摄氏度以上,屋里干净了,生活的舒适度也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老百姓过日子,不光图舒适,还要讲究经济实惠。在北京市推广“煤改电”的过程中,不少群众在改造前都对电采暖的经济性产生过质疑,认为电采暖耗电量大,比起烧煤更花钱。对此,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村居民李光明为记者算了一笔“煤改电”的“经济账”。

北京房山供电公司员工服务电采暖用户。程伟 摄

“你看我们家这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冬季每天要用100公斤煤,现在市面上比较优质的煤炭已经卖到了每吨上千元,这样算下来,每天至少也要花上将近100元钱,这可不如我们家现在用的‘电采暖’。”李光明告诉记者,2017年~2018年供暖季,他家使用的这台5匹空气源热泵,每天仅需电费15元,一个供暖季花费还不到2000元。

5匹的空气源热泵每天仅需15元电费?原来,李光明用到的“廉价电”源于北京市、区两级政府的电价补贴。“现在使用‘电采暖’,享受的是峰谷电价政策,每天晚8点到第二天早8点为谷电,市、区两级政府每度电各补1毛钱,实际合1毛钱1度电!”李光明告诉记者。

“煤改电”引领社会用能方式变革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提出要加快再电气化进程,推进绿色发展。其中就包括在能源的终端消费环节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从这一角度而言,“煤改电”工程为再电气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强可靠的配电网支撑。

“北京‘煤改电’居民户均用电容量可以从改造之前的1.5千瓦提高到9千瓦,这样的提升,不光满足了居民的冬季取暖需求,更重要的是为用户创造了更多享受智能便利生活的可能性。”在国网北京电力营销部的工作人员看来,9千瓦的用电容量,除了能满足电采暖设备运行外,还可以使居民家庭拥有强劲的电能,尝试“全电厨房”、智能家居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居民生活的电气化水平,引领了整个社会的用能方式变革。

北京延庆东桑园村一角。刘钦壮 摄

位于北京西北部延庆区的东桑园村,曾经和周边很多村子一样,门前屋后堆满了待烧的煤球和秸秆,用能方式十分落后。2016年下半年实施了“煤改电”工程后,东桑园村采暖季的户均用电量由改造前的451.57千瓦时提高到了6490千瓦时。

在村民李向杰家中,记者不光看到了用于冬季取暖的空气源热泵,还看到了在城市家庭中都难得一见的“全电厨房”。厨房中电炒锅、电烤箱、电饭锅、电磁炉等设施应有尽有,李向杰坦言现在家中做饭基本全用电:“节能又环保,‘火候’好控制,炒出来的菜也更可口!”

如今,无论是居住在西四胡同的武丕显,还是年过八旬的刘淑敏老两口,亦或是用上“全电厨房”的李向杰,都称得上是北京“煤改电”工程的见证者、经历者、受益者。16年来的“煤改电”历程,使百万户北京居民享受到了电采暖的温暖舒适和电能的清洁高效。未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进一步配合政府部门,推广实施“煤改电”工程,让绿色电能造福千家万户。

来源|9月26日《亮报》 编辑|刘早

审核|张云 监制|葛慧

咨询热线

0512-63330218 189135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