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李 凯 实习生 张钟晶
热!热!热!入伏以来,持续的高温让大家有点招架不住,信阳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从7月18日起正式入伏到8月中旬,整整一个月的“烧烤模式”已经启动。面对桑拿天,对于户外作业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端严酷的考验。
对不同职业的人来说,高温有着不同的涵义。那些整天坐在空调房间里的人,除了上下班路上,很难体会到滚滚热浪的威力。高温最先袭击哪些群体?当然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电网抢修、铁路工人、交警等露天作业的人员。每年夏季,这些群体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很多人减少外出活动待在室内或阴凉处躲避高温时,他们顶着烈日,经受着高温的“烤”验,坚守着工作岗位。在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迹,但没有他们,酷热的天气里我们的生活会陷入困境。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在高温下也并非有特别的忍耐力,高温对于他们而言同样是严峻的。高温之下的坚守者们无疑是城市里最绚烂的文明之花。
为了解到这些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工作状态,7月21日,本报记者带着崇敬和些许的惊奇兵分九路前往申城的多个角落,体验烈日下各行业工作人员的辛劳。
“顶高温恶臭,换城市清洁。”
时间:上午9时
职业:垃圾处理员
工作地点: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是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城区生活垃圾的临时中转任务,高温下的垃圾中转站里工作紧张而繁忙。
每年的高温时节,也是垃圾产量高峰季节,是垃圾中转工作最为辛苦的时候,城区每天数百吨的生活垃圾,经过高温发酵,如不及时清理转运出去,将会严重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为此,中转站的操作工人们,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毅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走近中转站,一股臭气扑面而来,那是垃圾腐烂发出的气味。几名垃圾中转站工人正拖着运输车排队等着倾卸垃圾,车里堆满了刚收集来的垃圾,污水从车子的边缘滴下来。
阵阵臭气让人几乎窒息。记者看到,工作台上什么垃圾都有,果皮纸屑、生活垃圾、腐烂物质……天气炎热,食物变质快,这些垃圾散发出阵阵恶臭。这里的工作人员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也不见他们对那些脏物有丝毫在意。
“天气热,垃圾腐烂霉变速度快,很容易滋生蚊蝇,除虫液喷洒的频率要增加。”李师傅告诉记者,为了保持清洁,不给过往百姓带来影响,门口的场地每天都要用水枪冲洗。记者看到,中转站门前的地面干净有致,如果不在意,几乎看不出来这是个垃圾中转站。
“天气太热,出汗出得都让人头晕,最难受的还是垃圾发出的气味。虽然干这项工作多年,已经习惯了,但高温天造成的垃圾恶臭还是让人觉得恶心。”李师傅向记者说,比起那些在高温下露天作业的同事,他们的工作至少还在室内,免去了烈日的暴晒。
师傅们每天早上五点便早早赶到垃圾中转站,开始一天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直到当天全部完成站内的垃圾清运任务后,才能够离开自己的岗位。尤其在这样的高温季节,为保持垃圾中转站内外环境,减轻垃圾中转站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他们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天再热,也得干, 垃圾清扫如‘擦脸’。”
时间:上午10时
职业:城市环卫工
工作地点:胜利北路步行街三
小环形天桥
21日上午10时,室外38℃高温,记者在胜利路步行街采访时,一位身材偏瘦,正弯腰打扫天桥的环卫工人进入了镜头。此时,天桥上的人流量开始增多,气温也更加酷热难耐,张朝华一手拿着扫把,一手拿着垃圾铲,一看见地面上有垃圾就迅速打扫干净。
记者询问得知,张大娘今年67岁,负责天桥的清洁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每天早上六点半来上班,附近的小学没有放假时,学生们放学从天桥经过后,就会留下很多零食袋子、纸屑,这时候就必须赶紧清理完。桥上有6个垃圾桶,但仍有一小部分环境意识淡薄的市民随地乱扔垃圾,为保障清洁,只能一看见垃圾就立马上前清扫。采访时,张大娘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她上班以来,队长一直对她的工作非常满意。像这样的高温天气,张大娘说自己每天上班就带壶水,渴了、累了,就在天桥附近的阴凉处休息一会儿。“天再热,活儿也得干,垃圾不扫干净,像个人不洗脸一样,城市怎么美丽得起来呢?”张大娘无奈地笑着说。问及是否有高温补贴时,她说:“听说有,但是目前还没有发下来。”
随后,记者来到胜利北路步行街上,一位身穿工作服,坐在台阶上啃油条的阿姨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等待换班的环卫阿姨说,今天刚好赶上中午班,就先吃点油条垫垫肚子,等下午下班了再回家吃点,说话间,拿起身边的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口。记者注意到,阿姨的身边放着一个装得满满都是顺手捡回来的饮料瓶的透明塑料袋。
自7月18日天气入伏、盛夏高温,信阳市环卫工人中暑入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从信阳市环卫处了解,仅20日一天,就有五名环卫工人中暑晕倒,环卫工人里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每天天还没亮,环卫工人们就已经开始清扫街道了。若是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不随地丢垃圾,那么他们在正中午的时候也可以休息一会,如果遵守那么一点点文明出行,不随车窗抛物,他们也不会因为去捡一个小小的垃圾,而丢了生命。
我们有义务努力约束自己不文明的行为,将垃圾堆放在指定的回收位置。手上的杂物不乱扔;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巾包起再丢;不随意车窗抛物;每当开车遇到环卫工人的时候减速慢行;街边店铺可能的话请允许环卫工人纳凉避暑。
类似采访中两位底薪临时聘请的环卫工人,信阳市还有很多,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寒冬酷暑,每天维护着申城的洁净和美丽,顶着烈日,这些环卫工人干着这个城市最脏的活,但他们是最爱惜这座城市环境卫生的人。
“再热也得挣钱养家啊!”
时间:上午10时30分
职业:建筑工人
工作地点:各工地
就在人们坐在清凉的空调房间里,抱怨高温天气的同时,大楼外、工地上,许许多多建筑工人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他们承受着怎样的辛劳,又有着怎样的苦衷与期待?
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机器轰鸣,水泥灰尘四处飞扬,劳作着的工人们全身被汗水湿透,汗水和灰尘的“结合”使好多人变成了“大花脸”。没擦一会儿,毛巾就能拧出水了。
今年45岁的老葛,来信阳已经四五年了,一直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做着电焊工作。“早晨出工不到一小时,衣服就全湿透了。”穿着长衣长裤,老葛脸上的汗珠不停往下流,“要是穿短袖,皮肤肯定会晒伤”。今年夏天还没过,脸已晒得黝黑,“今年回家,闺女怕是认不出我了。”
老葛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上午六点到晚上八九点钟,中间避不开每天最热的时段。谈起的高温津贴,老葛坦言,他也管不了那么多:“天再热也得干活,不然怎么养活自己啊。”
尽管眼下干的电焊工作同样要经受高温,但老葛身上,却呈现出与中年农民工明显的差异:对个人未来,他有着更清晰的规划;对知识技能,也有着更强烈的渴望。而这一切,源自他早日挣脱“卖苦力、砸汗珠”状态的想法。
其实,老葛赚得不算少。他在建筑工地做电焊工,工资论天算,一天百十块。赶上活多,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元。当然也有整月不开张的情况,一年下来,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
之所以不舍得花钱,是因为一家老小都在等他寄回的生活费。大儿子已经19岁了,眼看就到结婚的年龄,“现在村里介绍媳妇,别人上来就会问,在镇上有没有房子。一套房得花二三十万元,不攒钱怎么行?”
见记者来采访,几位建筑工人师傅凑了上来围观。至于穿着,记者询问在烈日下出工有没有穿戴防护,老李头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衬衫说:“就是这!”吃、穿、住都比较简单,记者禁不住问:“休息不好,还要顶着太阳干活,身体能承受?”老李头悄悄地指着自己一个老乡说:“他身体不如我,在忙时干活时就病了。夏天混凝土干得快,从早上一直抹到中午一点多,吃口饭接着干,他就中暑了!”
“那你有没有领到高温津贴?”记者问。老孙头的表情很显然是不知所云,最后不确定地说:“没有吧,我也不知道……”
“再热也不能误快件啊!”
时间:上午11时
职业:快递员
工作地点:大街小巷
连续高温催热了快递经济,“送到家门口”的服务忙翻了天。“越是热,货越是多,忙得不可开交啊”。这是某快递公司快递员小孙最近的心声。
小孙是“90后”,身躯瘦小,皮肤黝黑,成天干劲儿十足。“这就是我的‘宝马’!”一切准备妥当后,小孙骑上摩托车开始往外送货。他的摩托车上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雨衣、笔、纸、运单、信件、包装袋及防暑物品等。
小孙主要负责信阳火车站区域的快递寄件、收件工作。路途并不遥远,但是活儿却并不轻松,停车、上锁、分拣快件、送货上门,他总是一气呵成。“您好,胡女士,您的包裹到了,请确认后签收!”他一边说着流利的普通话一边将笔递给顾客手中。客户确认签收后,他娴熟地撕下快递回执单,临走时也不忘面带微笑给顾客道一声“谢谢”。
连日来,快递货运量居高不下。小孙每天送货量要达到100多票,而在5、6月份每天的送货量只有60票。小孙向记者表示:“现在快递送货很方便了,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来。尤其在这高温天,不愿意出门,选择网购的人更多了。”据小孙介绍,他所派送的快递除了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外,还送过电动车、床板等体量大的东西。遇到这些东西,他就先和对方电话联系,然后约好在小区门口见面,再一起把货物搬到房间去。
中午时分,酷热难耐,但由于一位顾客出门在外,小孙只好坐在树阴下等待。此时,他的衣服已浸出汗渍,手臂晒得通红。小孙说,像等待顾客这样的事情,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由于所有的寄件都须本人签收,有时顾客的联系方式出了问题,一时半会联系不上,他们就得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城市畅通,要靠我们保证!”
时间:中午12时
职业:交通警察
工作地点:中山路口 火车站附近
中午12时,记者走到中山路与东方红大道交叉口,一阵阵热浪带来眩晕的感觉。虽然躲在大伞下,警亭里还有一台呼呼作响的风扇,但并未有丝毫降温。“我们这个警亭是从早到晚都被太阳晒着的。”交巡警赵子辰说,因为警亭四周没有什么遮挡物,从早上8点开始上班,就一直在太阳下“烤”着。
记者采访了解到,赵子辰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时到下午4时这个时段,也是一天中最忙最热的时段。“早上8点到9点是上班高峰期,车流量特别多,车辆排放的热量更让人吃不消,我们必须站在马路中间维持秩序。”赵子辰说,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就指挥交通,平时就要出去不断巡逻,一天下来,衣服和帽子随时都是湿的。赵子辰取下自己的帽子递过来,记者看到,帽檐几乎全被汗水浸透了。
“中午12点到下午1点,是最热的时候。”赵子辰告诉记者,每到正午时分,就会感觉特别热,近两天,警亭里交巡警们热得连中午饭都吃不下,有时候感觉累了,就站起来在警亭旁边来回走一走,提提神。
当记者问赵子辰在这么热的天气下,有没有不想坚持的时候,赵子辰说:“站在一线的民警们都非常辛苦,大家都在与高温对抗。作为一名交巡警,干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每年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不管多热多累,都必须时刻坚守着岗位。”这样的高温天气,什么事都不干,在阳光下站半个小时就热得难受,但交巡警即使制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也坚守岗位,无怨无悔。面对这样的感动,除了致敬,我们或许应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颗汗珠掉八瓣,习惯了。”
时间:中午12时50分
职业:公交司机
工作地点:公交车
上午12时左右,记者来到位于火车站的公交停靠站,高温炙烤着水泥地。刚休息了一会,宋师傅又走上了工作岗位。公车车厢就像一个蒸笼,不断散发热量的发动机就在司机驾驶座旁边。“往上面放两个鸡蛋,回来一趟鸡蛋就熟了!”他笑着说。车内没有空调,驾驶座上方的一台塑料小电风扇是唯一的降暑工具。“吹电扇还会起痱子呢,不过我们年轻的司机吹吹电扇还可以,有些年纪大的司机吹电扇就会肩膀疼。”
还没等公交车启动,宋师傅的脸上就已经爬满了汗珠,汗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只有在等红灯的间歇才能擦一擦。谈起开公交车的感受,宋师傅说:“夏天嘛,一个汗珠子掉八瓣,习惯了,没什么好抱怨的,坚守岗位是应该的。”
赶上开头班车,宋师傅四点多就得起床,有时晚上八九点才能下班,一天跑八趟,身体的疲劳还是次要的,面对形形色色的乘客,他们承受的不仅是高温天气的“烤”验,还得承受来自乘客的刁难,委屈只能埋在心里。
“天气炎热是客观的,这没什么,就是有时候我们会平白受很多委屈。”说到这,宋师傅顿了一下,“天热乘客难免烦躁,就会刁难司机,或者碰上喝醉酒的乘客耍酒疯,让人很无奈,这些都得忍着,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
“高温瓜才好销啊!”
时间:下午2时
职业:进城瓜农
工作地点:北京路 茶韵路
持续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市民躲在家中享受着空调的清凉时,有这样的一群人在不断流汗的同时,却对持续的高温天气充满了欢喜。他们是城市的特殊漂泊者,每年,和夏季一起到来。
我市的瓜农多半来自市郊,伴着清晨的阳光,满载着一车的西瓜驶进市区。六月中旬开始,刘大哥就守在这里摆摊卖瓜了,而且是真正的“守着”,除了吃饭上厕所,他几乎整天就待在摊位上。“一般来说,上午几乎是没什么生意的”刘大哥说,而到了中午和晚上,人们下班回来的时候,瓜摊的生意就开始红火起来了。王大哥边收钱边笑着对记者说,“最近这天是热了点,可我这生意好做多了,一天至少可以卖掉一千多斤瓜!不像前段时间雨水太多,瓜真是卖不动啊”。
“刚开始卖瓜的时候,价格比较高,赚了不少钱,心情整天都是乐呵呵的。”刘大哥向记者介绍天气对卖瓜的影响,“可是前段时期,雨水太多造成西瓜滞销,还好,近些天一直持续高温,又让我们卖瓜的欢喜上了。”“你瞧”,刘大哥指着地面一堆瓜说,“这堆瓜大概有两千多斤,今天说不定就卖光了,还得让家里人拉一些过来……”。
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有的瓜农就把车上的破草席铺在附近大树下的阴凉地,稍微眯一会儿。路边疾驰而过的车辆全然打扰不到他们的休息。坐在席上的李师傅对着记者露出笑脸,说“没啥,真的没啥,我们农村人,能吃苦,再说了,看着自己的瓜一点点卖掉,心里真的是高兴呢!”
“大战‘七八九’!”
时间:下午3时
职业:铁路驼峰连接员
工作地点:铁路运转车间
入伏以来,申城大地持续高温,酷暑难耐,许多市民对出门望而却步。在罕见的高温“烘烤”下,位于平西十队的信阳车站下行场运转车间,驼峰连接员们依旧奋战在繁忙的运输一线,挥汗如雨,坚守岗位,保障着京广铁路枢纽的安全与畅通。21日,记者来到繁忙的作业现场,体验职工们洗“桑拿”的辛劳。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信阳车站下行场运转车间。刚下车就感受到一阵阵的热浪袭来,脚板就像站在烙铁上一样发烫难受。“天气炎热,你们在露天现场岗位,没有遮挡物,辛苦啊!”记者向穿着厚厚防护服、戴着草帽的驼峰连接员卞磊关切地问道。
卞磊正在交错相间的铁轨上摘接两节车厢间的风管。由于风管位置较低,卞磊不得不蹲下身,几乎要趴在铁轨上工作。头顶烈日、脚踏滚烫的铁轨,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卞磊的脸上滑落,有的甚至跑到眼珠里,蜇得生疼,他却腾不出手来擦一擦。
5人一班,工作12个小时,编解近20趟车,一趟列车的编解需要1-2小时,这些工作都是在毒辣的太阳下、炽热的铁轨上完成的,而卞磊一干就是15年。“‘大战七八九’,今天股道内的温度高达50℃以上,从早上到现在,我身上的衣服都没有干过。”卞磊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又爬上了温度更高的车厢顶上作业。
“大站场,一股股轨道,在太阳的曝晒下,现场闷热得像大蒸笼,难熬啊,大家都在与高温对抗……”卞磊告诉记者,“现在车流大,一天要解多列,一个班下来,要在这石砟路上来回走上好几里,你看我们这身衣服都汗透了。”
记者了解到,在运转车间,所有解体的列车全部要通过驼峰连接员的手分解。进入暑期,信阳车站办理列车超过数万辆,平均每个班要分解上千辆,每个驼峰连接员要来回连接近千次。
在调车现场,记者站着不动,不知不觉前胸后背全湿透。被烈日炽烤的车厢摸上去像烫手的山芋,车厢像电烤箱一般向外散发着热量。此时,记者用温度计接触钢轨,指针直升51℃。
连日来,高温肆虐,热得人汗水滚淌。为了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可亲可爱的铁路人,无怨无悔,坚守岗位,别无选择,衣服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面对这样的感动,记者向他们致敬。
“停啥不能停电!”
时间:下午4时
职业:用电抢修工
工作地点:所有停电区域
7月22日,河南多地气温刷新全国榜单,信阳也在持续的高温考验中,我们城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岗位,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高空高温天气中作业。他们就是电力抢修工。
胜利南路某居民小区内,国网信阳供电配电低压抢修班的师傅们正在为该小区突然停电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电力故障抢修多为室外作业,在近40度的高温下,施工现场没有任何遮阳工具。
两名带电作业人员身穿绝缘服、脚穿绝缘靴、手戴绝缘手套,登上绝缘斗臂车,斗臂车将两名师傅送上高空……穿着厚厚的绝缘服高空作业,每做一组动作,就要停下来将脸上的汗水擦干,否则会睁不开眼睛。尽管环境温度很高,作业难度很大,作业人员还是有条不紊完成每道作业。
户外的温度体感已经超过40℃,两名电力抢修人员大汗淋漓。已有28年配电工作经验的朱晓东师傅告诉记者:“抢修作业现场一般都是铁架多,经太阳暴晒不亚于用火烘烤,这些支架高温一烤就发烫,电线杆上的温度在太阳的炙烤下可达到60℃,而杆上一些铁制品的温度更是高达70到80℃。不戴手套,根本没法碰。而棉质工作服特别厚,万一出现摩擦生电产生火花,要比化纤、尼龙衣服安全,我们电力规程规定必须这样穿,目的是为了保证抢修人员的安全。”
“我们一个抢修班3-4个人,除了平时安装表计等日常维护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抢修工作,24小时不间断抢修。”该班班长贾金勇告诉记者,夏天事故实在是太多,没办法,只能把在家休息的抢修工人叫出来,大家一起完成了当天的抢修工作。为了争分夺秒抢进度,抢修人员有时都在街头匆匆吃上一盒快餐,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5分钟不到,汗水就将他们身上的厚厚工作服全部浸湿。
记者感言:
采访中,有些职业并没有领到“高温补贴”。在高温下辛苦劳作的他们需要爱心和理解,但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刚性约束。有关部门应参照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制定最新高温津贴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查处高温违规施工和拒不发放高温津贴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我市关于高温补贴的政策是依据2008年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日最高气温达35℃的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向劳动者支付每人每天10元的高温补贴。用人单位如果不发放高温补贴或降低补贴标准,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投诉,或者通过劳动争议仲裁部门解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知道有不少工种必须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但具体状态以及这些工作的艰辛程度我们可能未必真正了解。正是这些在酷热的天气里坚守岗位的人,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市民工作和生活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特别是保障市民安然度过炎热的夏季,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里生活。
在表达深深敬意的同时,我们更应给予在高温下工作的人们更多的关怀。关怀不是仅仅给予精神抚慰,也不是仅仅送一些解暑的用品以示关照有加,而是真切地关心他们应当得到的劳动保障,比如他们的高温补贴、劳动防护、交换班等等是不是到位。
对一些地方来说,高温天气也许无法避免,高温下的工作总是需要有人去做。让我们向这些在高温岗位上的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向那些用辛勤的汗水建设美丽城市、乡村,服务市民、农民生活的人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高温下的室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