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火勺是老道外的名小吃,但经过时代变迁,烤火勺的烤炉已经被电烤箱取代很久了,连原国营饭店的“红光馄饨馆”也早就换成电烤箱了。
现在老道外唯一保持煤火老炉烤制火勺的就剩下北二道街上的“升平馄饨馆”了。北二道街是条老街,两旁的老建筑还保持的原貌,虽残破,却对那些城市寻根者自有一种吸引力。由于年久失修,好多危房存在,路中间已经被围墙堵住了。年初电影《萧红》剧组还曾在此取景。升平馄饨馆藏身在一座平房里,也只有这种老房子还能保留着老煤灶,每天早上7点开门前,店主郑琢玉已经烤好一烤盘喷香酥脆的肉火勺等待着老食客关顾了。
“升平馄饨馆”虽创店于八十年代初,但烤火勺的历史却不短,从郑琢玉爷爷那辈起,就已经开始卖馄饨、火勺了。
郑琢玉爷爷叫郑大圣,早年“闯关东”来哈,三十年代在道外太古九道街开有一家馄饨馆,字号叫“福盛号”,与妻子郑吴氏戴着子女一起经营馄饨、火勺、烧饼等便餐。郑琢玉的父亲郑化江(1929—2002)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四十年代后期,郑大圣去世后,郑家的馄饨馆由郑化江继续经营。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郑家的馄饨馆和几家小饭店合并成一家,就是现在景阳街上的红光馄饨馆。
红光馄饨馆,所在位置也是一家小饭馆,美食地图编辑目前还没查到店名,红光是文革时改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红光馄饨馆属于合作饭店,70年代时归道外第二饮食合管部管理,八十年代后改名为红光饭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化江也随之进入道外国营饮食业,成为哈尔滨第一批国营饭店职工,先后在北十四道街“四海居”、北十八道街“贾记”、天一街“五香居”、景阳街“景阳饭店”工作。1979年,出任北七道街与富锦街交口处新建成的“北味香”饭店第一任店主任。郑化江所在的这几个饭店,都属合作饭店,七十年代后归道外第二饮食合管部管理。1984年,郑化江在景阳饭店退休。
郑化江一家中多人在饭店工作,老伴车秀云是第二合管部的会计,长子郑琢玉下乡返城后也分到第二合管部,次子郑琢文在红光饭店,三女儿郑香丽在大桥饭店。
1982年,郑琢玉停薪留职和父亲郑化江、母亲车秀云一起在升平街一处“偏厦子”开办“升平馄饨馆”,店很小,只有两张小桌,也不挂牌匾,经营馄饨和火勺。火勺由郑化江制作,烤制则是在在北二道街居住的家里,烤好后再送到升平街的店里。当时升平的馄饨是哈尔滨传统的鸡丝馄饨,汤底为大锅煮出来的鸡汤,上面还洒一些鸡丝。郑琢玉回忆说,那时鸡有味道也耐煮,煮鸡的时候还要放几根大骨棒。现在,升平的馄饨则是骨棒吊出汤,无法和八、九十年代时相比了。
1992年,升平馄饨馆搬到北二道街自家居住的房子,升平街小店由郑琢玉的弟弟郑琢文继续经营到2000年。
也许很多老食客对升平馄饨馆的一位老太太记忆深刻,她叫杨淑芬,是郑琢玉的岳母。杨淑芬曾是景阳饭店的老主任,1987年退休后到郑家的馄饨馆帮忙,1992年自己在北十九道街也开了一家馄饨馆,经营馄饨、火勺,现在在南十四道街轩辕小区和儿子一起经营。
煤火烤出来的“肉火勺”散发着酥香,咬一口落下的是满嘴酥皮,再咬一口就是喷薄而出的肉香了。如今老街老馆中的煤火已经红彤彤地燃了三十年,不知城市变迁中还能坚持多久。
煤火烤炉
馄饨的配料
大骨汤
郑化江、车秀云订婚纪念 1947年
郑化江、车秀云夫妇
八十年代,升平街上的升平馄饨馆
小胖,央视美食顾问,冰城第一美食自媒体人!哈尔滨新闻网&399社区美食频道首创人员目前,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拥有5万多名粉丝。搜狐新闻客户端粉丝15万,阅读量破千万,今日东大烘箱粉丝10万,阅读量破百万!秒拍粉丝15万,单视频最高播放量10万!新浪微博,新浪鲜城,微视等多平台分享推荐特色美食!
专注吃货生活30余载,5岁跟随家人火车一路南下吃遍大江南北!大学毕业后开始出国尝试各国美味!专业本科吃货一枚!国家高级面点师!国家高级烹调师!国家高级营养师!专注推荐冰城特色美食5年!关注微信公众号:冰城吃货!随时都有机会参与探店和免费试吃哦!